网站为成考交流网,主要为考生提供云南成考报名时间、报名入口和报名费等成考有关问题的资讯服务,网站内容请自行判断正确性,官方信息以云南省招生考试网为准。网站地图

云南成考网
云南成考网

地区: 昆明成考 曲靖成考 玉溪成考 昭通成考 丽江成考 普洱成考 保山成考 临沧成考 楚雄成考 红河成考 迪庆成考 文山成考 西双版纳成考 大理成考 德宏成考 怒江成考

2021专升本《教育理论》考前知识总结(教育类)

文章来源: 云南成考网 发布时间: 2021-06-16 16:27 作者: 浏览次数: 762
云南成考网,云南成人高考网为广大考生们提供云南省成人高考、成人高考网上报名、成人高考报名时间

  2022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通关资料

  Part1:教育学部分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卢梭的《爱弥儿》

  [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英]斯宾塞的《教育论》

  [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苏]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①广义的概念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其中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②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 ;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3.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5)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的概念,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

  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

  一、教育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素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各种教育的核心。

  (3)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


  2、体育

  (1)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体育的任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3)体育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其他形式有:早操、

  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3、美育

  (1)美育的概念: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使用的。


  (2)美育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

  ④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3)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4、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

  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仅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关、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业余学校和特殊学校,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


  2、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依据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④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一)壬寅学制(1902年)我国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的学制(当时颁布的文件叫《钦定学堂章程》),但其并未真正实施。

  (二)癸卯学制(1903年)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颁布的文件叫《奏定学堂章程》)。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这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1922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制”、“新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来制定,这是我国早期学制中实行时间最长的学制。(壬颁布,癸实施,资产找癸丑,长期戌美国)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包括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①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决定》明确指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④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2)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②教师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③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

  ②连续性、广域性

  ③长期性、间接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


  4、教师的专业素养

  ①职业道德素养

  ②知识素质

  ③能力素养


  5、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③专业能力的提高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自我教育提高。


  二、学生

  1、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学生的权力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

  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健康权。


  (2)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三、师生关系

  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二)民主平等

  (三)教学相长

  2.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提高教师自身修养;③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课程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

  (二)课程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课程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二、课程的要素、内容和类型课程改革

  1.课程的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评价


  2.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①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又称为教学大纲。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要求。教材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划分有:(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二)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三)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有:(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四)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有:(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


  三、课程改革

  1.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②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要求。


  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广义的教学往往与教育通用,狭义的教学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和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等,教学也是实施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要途径。


  2、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是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第一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第二方面实现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以教学为主,是指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问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的基本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 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习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处于成长发展之中,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与个性都获得了发展。

  (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交流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能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并作出反馈,教师据此适当调控。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三、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能动反映,是人们制定的,是第二性的。教学规律决定与制约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与体现教学规律。


  3、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反映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①含义: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讲解教材。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在整个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①基本含义:是指教学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和经验,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②直观手段分为: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③要求:a、根据教学内容、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①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贯彻要求:a、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c、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d、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①含义:教学应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保证知识的体系和完整;b、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c、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习惯。


  (6)巩固性原则:①含义: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②贯彻要求:a、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并教给学生良好的复习方法;c、加强平时各科作业和练习,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d、注意对学生知识的检查。e、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7)因材施教原则及贯彻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a、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习的深度与进度让大多数学习经过努力能够接受;c、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整套工作方法。

  (2)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启发式和注入式。注入式是把学生看成无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摧残;启发式是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学校演讲等方式;运用讲授法的要求: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有系统性;逻辑性、启发性;语言要有通俗性、生动性和感染性;板书要有计划性、条理性、工整性和正确性。②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要求教师要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提问面向全体;气氛活跃等。③讨论法: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全班左分组进行讨论的方法。④读书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教师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②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使学生获得完全知识;扩大其眼界,激发求知欲;接触社会实际,受到实际教育。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以深化、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②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③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④实践活动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提供材料以及引导下,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亲自探索结论和规律性知识的方法。如美国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包括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②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学生心理机能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教学经验总结,又称“茶馆式”教学法

  (2)“导学式”教学法。其实质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

  (3)快乐教学法,基本要求: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4)合作教学法,主张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性、自尊心、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良好而独特的个性。

  (5)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创立,指导思想是: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是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以简单的符号、单词、数字、关键性的语言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材。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①在学习目的上,接受学习以传承为主,通过掌握书本知识促进发展;研究性学习以发展实践和创造能力为主,在解决总是中促进发展。②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主要学习固定的教材,有科学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则可以来源于现实中的问题。③在学习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研究,解决问题。④在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有固定的班级,以班级授课为主;研究性学习则主要以研究小组或个人为主。⑤在学习地点上,接受学习有固定的教学场所,以学校和教室内为主;研究性学习地点不固定,可以教室外甚至学校外。⑥在学习周期上,接受学习固定而研究性学习灵活。⑦在学习评价上,接受学习的评价主体是教师,重终结性评价,评价标准一致,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研究性学习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多元化,重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⑧在师生关系上,接受学习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甚至是决定者,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度和方法,而学生则相对被动;研究性学习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平等参与教学过程。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可接受水平。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五、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的概念: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式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④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概念: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时间表(课程表)对学生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并逐步推广的,我国于  1862年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

  (2)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意义(优点):①能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教学效率高;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3)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缺点):①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偏重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造成理论脱离实际;③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是指按课的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主要分成综合课和单一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①组织数学,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②复习过渡;③讲授新教材,它是中心环节;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①个别教学:对学生逐个轮流施教的形式。②分组教学: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③现场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的教学活动形式。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内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教学的形式。


  七、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或范型。

  2、教学模式的特点

  (1)完整性;(2)简约性;(3)操作性;(4)针对性。

  3、教学模式的要互:

  (1)主题;(2)目标;(3)策略;(4)程序;(5)评价。

  4、常见的教学模式

  (1)讲授-接受模式(2)自学辅导模式(3)探究模式(4)陶冶模式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有关参考书;②了解学生,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③设计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类型,课的结构及拟采用的教法和学法。(2)写好三种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单元(或课题)计划;③课时计划(教案)。包括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内容、课的进程等。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1)教师教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指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2)学生学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②口头作业;③书面作业;④实践活动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①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②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④及时检查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①给学生解答疑难,指导学生做好作业;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③给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个别辅导;④给学生作学习方法指导;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①从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辅导仅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①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②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2)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①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②编制测验蓝图。

  (3)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①保证客观公正;②应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九、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1)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前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3)终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目的主要在于



立即提交

2024年考试时间安排(预计)

高起点 10月19日 10月20日
语文 外语
数学(文) 史地(文)
数学(理) 理化(理)
专升本 10月29日 10月30日
政治 专业课
外语 详细>>

网上报名